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就业指导 >

大学毕业生求职“亲友团”现象调查

父母搭伴 情侣拼团——大学毕业生求职“亲友团”现象调查


        父母搭伴,情侣拼团。记者近日在数场大型招聘会上发现,随着201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季”的来临,组“亲友团”前来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在少数。一些教育学家及应聘单位认为,如此“携亲带友”求职并不会对结果产生积极意义,毕业生反而会失去一次独自面对压力、挑战进而蜕变、成长的机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求职大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其战胜求职时的恐惧和焦虑,为其应聘就业之路提供“硬帮扶”。
 
“携亲带友”奔赴求职场
 
         
“提起孩子找工作就头疼啊!”在近日举行的东北地区高等师范类院校2014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上,长春市民王德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了让他还在外地读大三的女儿明年能顺利就业,他未雨绸缪,提前来了解招聘企业信息。 吉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孙慧敏此次也是带着父母一起来参加招聘会的。孙慧敏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一早专程从四平驱车来到长春,因为参展的招聘单位比较多,所以一家三口分头到不同展区了解信息,一旦发现适合的单位后,孙慧敏将会接到父母电话,携简历到相应展位面试。
 
       
“在四平,这样大型的招聘会比较少。我们全家提前就计划好,今天上午效率比较高,找到五六家单位投递了简历。对方也有录用意向。”孙慧敏说。
 
       
记者也在众多招聘会上发现,不少毕业生求职时,不仅有家长参与,也还有情侣搭伴儿。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电影,绝大多数学生情侣都对毕业后两人就职于同一家单位不抱任何期望。他们退而求其次,尽量开始选择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既避免一毕业就失业,又避免一毕业就失恋。
 
       
邵阳和王琼这对学生情侣同是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在求职时避免“内部撞车”,他们采取了同一类型单位一起报名、交错面试的办法。“我俩之前都在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聘会上投了简历。后来我们都通过审核接到通知的面试,之后我去‘面’民生,她去‘面’农行。目前还不知结果如何。”邵阳说。
 
“亲友团”助阵不如“独自闯荡”
 
       
在北京某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苏潇俊告诉记者,在求职时家长或情侣齐上阵,如今已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现在大学生毕业竞争求职已经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而是学生整个家庭资源的角逐。”她说,“为了给晚辈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现在大学生的父母亲戚基本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会动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想办法。如果没有可靠的资源,那么家长们则只能是陪着学生一起来竞聘了。”
 
       
但苏潇俊也指出,在招聘会上携“亲友团”助阵实际上意义不大,毕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实力。她认为,在招聘会场“携亲带友”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大学生内心的恐惧、焦虑,以及不自信。“求职场不相信眼泪,想要找到好工作,大学生需要尽快从‘象牙塔’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现实中来。”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忠军也认为:“孩子要从在校生逐渐转型为社会人、企业人,学会独自面对压力和挑战。求职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在迈出校门之前最好的锻炼,而家长陪伴则会使学生失去了第一次独自闯荡的机会。”
 
       
“在较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毕业生缺乏人生阅历、社会经历,心理往往会变得比较脆弱。”李忠军说,“我希望学校能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让他们由自信而自强,最终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变。”
 
增强心理干预提供“硬帮扶”
 
       
除了对自身外语能力、实习经历、专业知识不自信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绝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缺乏整体规划,对就业信息的搜集能力也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始展开对毕业生外语能力、求职信息、面试技巧等“硬实力”方面的辅导。
 
       
专家认为,对毕业生增加“硬实力”的帮扶目前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根除组“亲友团”求职的怪现象,还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必要通过心理辅导与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最终使学生抛下包袱、轻松就业。”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金昕说。
 
       
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闫国栋建议,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因此高校不仅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应积极组织他们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接触、了解、认识社会的同时,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发布于:2017-10-25

上一篇:择业失策,从家长身上找找病根

下一篇:海外就业:大学毕业生求职新路?

-->